2021年第11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1, 11(2).
    [摘要](97) [HTML](0) [PDF 351.49 K](929)
    摘要:
    2  封底
    2021, 11(2).
    [摘要](91) [HTML](0) [PDF 434.22 K](965)
    摘要:
    3  海藻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研究
    王联珠,赵艳芳,李娜,江艳华,姚琳,王雨馨,朱文嘉,郭莹莹,尹大芳,田雨
    2021, 11(2):1-12. DOI: 10.3969/j.issn.2095-1833.2021.01.001
    [摘要](78) [HTML](0) [PDF 1.48 M](1039)
    摘要:
    藻类作为一种富含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天然资源,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但藻类食物在食品安全方面潜在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本研究对中国养殖海藻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概况进行了介绍,对中国海藻产品存在的主要质量安全问题及隐患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海藻产品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是主要的安全隐患,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为中国海藻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支撑。[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1,11(2):01-12]
    4  罗非鱼质量安全风险研究
    肖蕊,程波,罗永巨,肖俊,唐瞻阳,郭忠宝
    2021, 11(2):13-17. DOI: 10.3969/j.issn.2095-1833.2021.02.002
    [摘要](182) [HTML](0) [PDF 762.36 K](1029)
    摘要:
    目前中国针对罗非鱼(Oreochroms mossambcus)出口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测系统尚不完善,建立罗非鱼质量安全评价标准、评估影响罗非鱼食品安全的因素,对于建立罗非鱼安全防控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罗非鱼的质量安全作为研究目标,通过对苗种培育、养殖环境及水产品流通等环节可能产生的风险事件的识别,建立罗非鱼质量风险评估体系。文章介绍了罗非鱼质量安全的总体概况,并分析了种苗、渔药、养殖生态及产品流通等影响罗非鱼质量安全的风险因素,并针对相关质量安全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措施。本研究旨在促进罗非鱼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有助于为中国水产品的系统监测、评估体系建立提供参考。[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1,11(2):13-17]
    5  QuEChERS-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鲤肝脏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残留
    马丽莎,单奇,谢文平,尹怡,刘书贵,李丽春,赵成,郑光明
    2021, 11(2):18-24. DOI: 10.3969/j.issn.2095-1833.2021.02.003
    [摘要](107) [HTML](0) [PDF 19.78 M](979)
    摘要:
    以QuEChERS作为样品前处理方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技术,建立了鲤(Cyprinus carpio)肝脏中氟虫腈(fipronil)及代谢物氟甲腈(fipronil desulfinyl)、氟虫腈亚砜(fipronil sulfide)和氟虫腈砜(fipronil sulfone)的检测方法。样品用0.1%甲酸乙腈提取,提取液经吸附剂中性氧化铝、乙二胺-N-丙基硅烷(PSA)结合石墨炭化黑粉(GCB)净化,以LC-MS/MS进行测定,基质匹配标准曲线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鲤肝脏中4种目标物的平均回收率在87.3%~109.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3%~12.0%之间,氟虫腈及其代谢物在0.4~100.0 ng/mL线性范围内,线性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7,检出限为2.0 μg/kg,定量限为5.0 μg/kg。该方法简单、快速且灵敏,单个样品前处理仅需20 min,适用于鲤肝脏中氟虫腈药物代谢及残留消除规律研究。[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1,11(2):18-24]
    6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渔业专利分析——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为例
    金武,王书磊,刘晓萌,夏晔,刘建伟
    2021, 11(2):25-31. DOI: 10.3969/j.issn.2095-1833.2021.02.004
    [摘要](121) [HTML](0) [PDF 58.91 M](1067)
    摘要:
    为阐述渔业知识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研人员之间的流动关系,探索渔业专利知识创新规律,并为政策研究提供理论视角和数据支撑,本研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2008—2018年专利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8—2018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申请5 563项专利,专利累计转让85项;专利申请内容方面以养殖技术、养殖装置、营养与饲料等方向为主;专利申请过程中,专利发明人与其他科研人员或其他单位科研人员合作申请专利的数目仍很有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与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集美大学和通威集团等单位合作非常紧密。本研究可为渔业专利和知识产权管理提供参考。[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1,11(2):25-31]
    7  不同饵料对海蜇幼体生长、消化酶、抗氧化和免疫酶活力的影响
    李世顺,乔雁冰,左然涛,常亚青
    2021, 11(2):32-37. DOI: 10.3969/j.issn.2095-1833.2021.02.005
    [摘要](62) [HTML](0) [PDF 5.02 M](966)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饵料对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幼体生长、消化酶、抗氧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的影响。实验设置4个饵料组:小球藻组、虾片(对虾开口饵料)组、卤虫无节幼体组和混合组(卤虫无节幼体和虾片等比例混合),养殖实验持续进行30 d。结果显示:混合组和卤虫无节幼体组海蜇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都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 0.05);混合组海蜇胃丝的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小球藻组和虾片组(P < 0.05);虾片组海蜇口腕的淀粉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 0.05);各饵料实验组的脂肪酶活力均显著高于初始组(P < 0.05);在海蜇的体腔液中,混合组和卤虫无节幼体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溶菌酶(LZM)活力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 0.05)。研究表明,混合组和卤虫无节幼体组可以显著促进海蜇的生长,增强海蜇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酶活力。[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1,11(2):32-37]
    8  鲜活大菱鲆溯源标识固定工艺研究及参数优化
    徐文其
    2021, 11(2):38-43. DOI: 10.3969/j.issn.2095-1833.2021.02.006
    [摘要](81) [HTML](0) [PDF 23.47 M](993)
    摘要:
    为获取鲜活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溯源标识固定工艺,分别采用细耳标扣、T型扣与套环扣进行鱼体固定试验,对比各组的钉扣固定速率与钉扣有效固定率,评价不同钉扣固定后鱼体状态指标,选出最合适的钉扣。在此基础上,对比鱼体不同部位鳍体的固定效果,并对钉扣固定位置范围参数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采用T型扣在大菱鲆背鳍部位,背鳍顶端以下5 mm至背鳍根部范围内进行标识固定较为适宜。此时,钉扣固定速率可达29.67 尾/min,暂养5 d后的钉扣有效固定率达100%,且各项鱼体状态指标仍保持高水平。本研究的推广应用可为水产品产地溯源以及消费者对产品信息查询提供技术支撑。[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1,11(2):38-43]
    9  水霉病对草鱼血液生化指标和肌肉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的影响
    许娜,刘馨璐,刘璐,汤蓉,李大鹏
    2021, 11(2):44-50. DOI: 10.3969/j.issn.2095-1833.2021.02.007
    [摘要](63) [HTML](0) [PDF 5.04 M](939)
    摘要:
    本研究探讨了感染水霉病后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的血液生化特性和肌肉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PS)活性变化。随机选取患病和健康草鱼各10尾,测定血清葡萄糖(GLU)、白蛋白(ALB)、总蛋白(TP)、胆固醇(CHO)及甘油三酯(TG)含量和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谷草转氨酶(AST)及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检测肌肉nrf2、hsp70、hsp90和UPS相关基因表达,并定量测定了肌肉组织泛素化蛋白水平。结果显示,感染水霉病草鱼的血清CHO、ALB、TP和TG浓度显著下降,AST和LDH活性显著提高,患病草鱼肌肉组织nrf2、hsp70和hsp90的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水霉病显著上调了肌肉chip、ub、psma2、psmc1、murf1和mafbx的mRNA表达水平和泛素化蛋白含量。感染水霉病改变了草鱼血清生化指标,诱导草鱼机体产生细胞应激反应,显著上调了骨骼肌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的活性。研究结果可为水霉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1,11(2):44-50]
    10  福建省3种养殖鱼食用健康风险评估
    刘海新
    2021, 11(2):51-62. DOI: 10.3969/j.issn.2095-1833.2021.02.008
    [摘要](90) [HTML](0) [PDF 32.04 M](982)
    摘要:
    为评估福建省3种养殖鱼类富集环境、饲料中污染物而产生的食用健康风险,对沿海养殖石斑鱼(Epinephelinae)、双斑东方鲀(Takifugu bimaculatus)及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体内主要持久性污染物:无机砷、甲基汞、铅、镉、铜、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六六六和滴滴涕进行检测。计算各污染物的暴露边界值(MOE)和总致癌风险指数(RTC),评估3种养殖鱼的食用健康风险状况。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污染源与鱼体富集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污染物的平均暴露边界值在2.53×10-6~0.136之间,小于1的限量值;平均总致癌风险指数在2.17×10-5~2.83×10-5之间,未超过可接受风险水平10-4,证明福建养殖的石斑鱼、双斑东方鲀及大黄鱼食用健康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通过比较鱼体内各种污染物的健康风险值及分析主要风险因子的分布与变化特征可知,福建沿海3种养殖鱼类主要食用健康风险因子为甲基汞、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除饲料中汞含量与鱼体内汞浓度表现出一定相关性外,各主要风险因子在污染源中的含量与鱼体内的浓度均无显著相关性。因此食用健康风险评估有助于引导民众树立正确消费理念、指导水产养殖安全生产。[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1,11(2):51-62]
    11  中国水产养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框架构建
    黄瑛,穆希岩,李应仁
    2021, 11(2):63-70. DOI: 10.3969/j.issn.2095-1833.2021.02.009
    [摘要](83) [HTML](0) [PDF 8.69 M](961)
    摘要:
    近10年来,中国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产量大幅增加,随着绿色养殖概念的提出和总量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水产养殖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水产养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工作已见成效。本研究分析了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产生与排放情况;总结了中国近年来为实现水产养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在优化养殖布局、控制养殖环境污染、发展健康养殖和开展减排核算管理方面的工作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中国水产养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框架的思路,从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末端控制等方面分析了目前水产养殖污染物排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控制重点,并对进一步做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工作提出了对策建议。[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1,11(2):63-70]
    12  对《欧盟有关补充列明动物疫病防控规则和补充列明及新发疫病监督、根除计划及非疫状态规则2项通报》的评议
    2021, 11(2):71-71. DOI: 10.3969/j.issn.2095-1833.2021.02.010
    [摘要](49) [HTML](0) [PDF 98.47 K](854)
    摘要:
    13  对《澳大利亚有关修订出口管制法案及规则的通报》的评议
    2021, 11(2):72-72. DOI: 10.3969/j.issn.2095-1833.2021.02.011
    [摘要](57) [HTML](0) [PDF 126.86 K](848)
    摘要:
    14  对《澳大利亚有关进口供人食用虾生物安全风险审议报告的通报》的评议
    2021, 11(2):73-74. DOI: 10.3969/j.issn.2095-1833.2021.02.012
    [摘要](49) [HTML](0) [PDF 284.93 K](861)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