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8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海洋食品质量与安全科技发展趋势思考
    林洪 许利丽 曹立民 谭志军 蔡友琼 吕朋 白凤翎 宋怿
    2018, 8(1):1-6.
    [摘要](954) [HTML](0) [PDF 1.99 K](256)
    摘要:

     海洋生物种类繁多,种属间风险程度不同;海洋食品生产周期和链条较长,造成质量安全控制难度加大,因此,提升海洋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水平势在必行。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科技创新将在海洋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国内外海洋食品质量与安全产业和科技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海洋食品质量与安全科技的发展趋势,预测了国内外检测技术、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体系、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发展方向,为海洋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8,8(1):01-06]

    2  氮杂螺环酸毒素的生态分布、蓄积代谢与检测技术监控研究进展
    吴海燕,郭萌萌,郑关超,彭吉星,翟毓秀,谭志军
    2018, 8(1):7-15.
    [摘要](835) [HTML](0) [PDF 2.04 K](385)
    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赤潮灾害发生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与赤潮伴生的贝类毒素污染事件多发,给中国的近海生态、消费者的食用安全构成了威胁。其中氮杂螺环酸毒素(azaspiracids,AZAs)即为在中国海域最新发现的毒性强、残留高且代谢慢的一类脂溶性贝类毒素。研究发现,AZAs产毒藻广泛分布于中国近海,该毒素在双壳贝类中也多次被检出,已成为贝类质量安全的又一重要隐患。文章综述了AZAs的理化性质以及其毒性机理,现有的中国监控手段,并对生物检测法和液相色谱检测法等常用的检测方法以及全球化分布趋势进行综合性评价, 以期为相关风险评估研究提供参考。[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8,8(1):07-15]

    3  水产品中主要过敏原的研究与展望
    李风铃,李沂光,孙天乐,江艳华,姚琳,张亚南,翟毓秀
    2018, 8(1):16-23.
    [摘要](888) [HTML](0) [PDF 945.00 Byte](293)
    摘要:

    水产品是食物过敏的主要致敏因素之一。部分海洋生物如硬骨鱼、节肢动物及软体动物是常见的致敏水产品,其中含有的小清蛋白、原肌球蛋白、胶原蛋白、精氨酸激酶、肌球蛋白轻链、肌钙结合蛋白、肌钙蛋白C、磷酸丙糖异构酶和血蓝蛋白亚基是主要的水产品过敏原。文章就水产品过敏反应类型、致敏机理、过敏原检测技术与脱敏方法进行了梳理总结,预测了水产品过敏原在风险评估、检验检测、脱敏加工方面的研究前景,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水产品中过敏原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提供参考思路。[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8,8(1):16-23]

    4  恩诺沙星及其代谢物环丙沙星在大黄鱼体内的代谢动力学
    牛曰华,张天闻,邹红梅,朱琳,陈庚,施媛媛,费海榕,杨云辉
    2018, 8(1):24-33.
    [摘要](882) [HTML](0) [PDF 2.84 K](159)
    摘要:

    在(20±3)℃水温条件下,对大黄鱼肌注50 mg-kg恩诺沙星后,在不同的时间点取样,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浆、肌肉、肝脏和性腺中的恩诺沙星及其代谢产物环丙沙星含量水平,研究恩诺沙星在大黄鱼体内的代谢及消除规律。结果表明,肌注给药后,恩诺沙星在大黄鱼体内的药时数据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其在血浆、肌肉、肝脏和性腺中的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0.170、 0.500、 1.000、 1.000 h,分布半衰期(T1-2α)分别为1.085、 12.579、 7.155、 18.642 h,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30.484、 51.971、 47.823、 69.315 h;恩诺沙星主要代谢产物环丙沙星在大黄鱼体内的药时数据不符合一室和二室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恩诺沙星在大黄鱼体内吸收分布迅速,消除较快。以肌肉作为靶组织,根据休药期公式,计算得到恩诺沙星在大黄鱼体内的休药期为18.7 d。因此,在本实验条件下,建议休药期不低于19 d。本研究结果可为大黄鱼养殖过程中科学使用恩诺沙星提供参考。[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8,8(1):24-33]

    5  磺胺二甲嘧啶对斑马鱼胚胎的急性毒性作用
    刘丽丽 ,吕鹏,闫艳春
    2018, 8(1):34-39.
    [摘要](773) [HTML](0) [PDF 2.66 K](183)
    摘要:

    通过研究磺胺二甲嘧啶(sulfamethazine, SMZ)对斑马鱼胚胎的急性毒性作用,确定关键毒理学参数,分析SMZ暴露浓度、暴露时间对斑马鱼胚胎死亡率、孵化率的影响及致畸效应,评估SMZ对斑马鱼胚胎的发育毒性作用,为预测磺胺类污染物的环境风险和生态毒性提供基础数据。以斑马鱼胚胎为受试生物,进行梯度浓度SMZ溶液96 h急性毒性暴露实验,暴露方法为半静态法,每隔24 h更换一次溶液,溶液更换前后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确定暴露溶液浓度在理论浓度±20%以内。体视显微镜观察统计12、24、48、72、96 hpf胚胎死亡率和48、72、96 hpf胚胎孵化率,Origin Pro 8.0进行数据分析;显微观察并记录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畸形现象。以死亡率为参数,低浓度SMZ(0.001~10 mg-L)暴露对斑马鱼胚胎死亡率无显著性影响(P>0.05);中等浓度SMZ(10~300 mg-L)暴露下斑马鱼胚胎死亡率显著降低(P<0.05);高浓度SMZ(500~1 000 mg-L)导致斑马鱼胚胎死亡率显著性上升(P<0.05),致死效应主要作用于胚胎发育早期(48 hpf内);在1 000 mg-L SMZ浓度暴露下,96 hpf胚胎致死率约为28%。以孵化率为参数,低于1 mg-L的SMZ对胚胎孵化率无显著性影响(P>0.05);1~700 mg-L SMZ对斑马鱼48 hpf胚胎孵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浓度1 000 mg-L SMZ下48 hpf胚胎孵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以致畸率为参数,0.001 mg-L以上 SMZ诱导48和72 hpf斑马鱼胚胎出现致畸效应,表现为胚胎脊柱弯曲、心包囊肿、色素生成增加、尾部缺失、躯干发育不全等现象。研究表明,低浓度SMZ(0.001 mg-L)对斑马鱼胚胎即表现出较强的致畸性,但其致死效应并不明显;中等浓度SMZ对斑马鱼胚胎孵化具有促进作用,同时降低96 hpf胚胎死亡率,对96 hpf胚胎的最低效应浓度为10 mg-L;高浓度SMZ暴露下,96 hpf斑马鱼胚胎死亡率显著上升,且孵化率受到抑制。[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8,8(1):34-39]

    6  气相色谱法测定罗非鱼肌肉和血浆中4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
    李丽春,刘书贵,尹怡,郑光明,马丽莎,谢文平,戴晓欣,单奇,赵城
    2018, 8(1):40-48.
    [摘要](1093) [HTML](0) [PDF 2.12 K](178)
    摘要:

    本研究建立了罗非鱼肌肉和血浆中拟虫菊酯类农药残留量的快速测定方法。肌肉和血浆样品用乙腈提取,N-丙基乙二胺(PSA)和中性氧化铝净化,正己烷定容后气相色谱仪测定,基质加标曲线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本方法在2.5~750 ng-m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处于0.999 1~0.999 9之间。在罗非鱼肌肉和血浆样品中加标水平为2.0、10.0和50.0 μg-kg (或μg-L)下平均回收率为92.3%~107.5%,日内精密度为1.9%~8.7%,日间精密度为1.3%~8.3%;该方法下甲氰菊酯和溴氰菊酯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肌肉中0.1 μg-kg和0.4 μg-kg,血浆中0.5 μg-L和2.0 μg-L;氰戊菊酯和氯氰菊酯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肌肉中0.2 μg-kg和0.6 μg-kg,血浆中1.0 μg-L和3.0 μg-L。该方法操作简便快捷,分析时间短,灵敏度、重复性和准确性均较好,可用于罗非鱼肌肉和血浆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量的测定。[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8,8(1):40-48]

    7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养殖水体中孔雀石绿和结晶紫含量
    丁勇,张秀妍,王骏,马琳
    2018, 8(1):49-54.
    [摘要](821) [HTML](0) [PDF 1.59 K](179)
    摘要:

    本研究建立了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同时测定养殖水体中孔雀石绿和结晶紫的含量的方法。水样经乙腈和二氯甲烷萃取浓缩,中性氧化铝小柱净化,1 mL 50%的乙腈-乙酸铵溶液定容,氘代孔雀石绿和氘代结晶紫内标法定量,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仪多反应监测扫描模式(MRM)检测养殖水体中孔雀石绿和结晶紫的含量。结果表明,方法的定量限为2.0 ng-L;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为0.2~20.0 ng-mL;加标水平在2.0~20.0 ng-L之间时,平均回收率为89.9%~102.0%,批内和批间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该方法稳定可靠,可适用于检测养殖水体中孔雀石绿和结晶紫的含量。[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8,8(1):49-54]

    8  氟苯尼考对嗜水气单胞菌的防突变浓度
    单奇,刘书贵,马丽莎,李丽春,郑光明
    2018, 8(1):55-60.
    [摘要](703) [HTML](0) [PDF 657.00 Byte](170)
    摘要:

    通过测定氟苯尼考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防突变浓度(MPC),为水产养殖中合理使用该药提供基础数据。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氟苯尼考对嗜水气单胞菌的MIC和MIC99(抑制99%细菌生长的最低抑菌浓度);肉汤法富集嗜水气单胞菌后,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氟苯尼考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暂定防突变浓度(MPCpr)和MPC,并计算选择指数SI(即MPC-MIC99)。结果显示,氟苯尼考对嗜水气单胞菌ATCC7966的MIC为1.0 μg-mL,MIC99为0.8 μg-mL;MPC为4.8 μg-mL;SI (MPC-MIC99)为6;突变选择窗(MSW)(MIC99~MPC)为0.8~4.8 μg-mL。氟苯尼考对分离于患病水生动物的40株嗜水气单胞菌的MIC50、MIC90和MPC90分别为1.0、2.0和16.0 μg-mL;SI (MPC90-MIC90)为8。结果表明,氟苯尼考对嗜水气单胞菌的MPC90较高,易诱导嗜水气单胞菌产生耐药性。出于对药物安全性问题的考虑,建议氟苯尼考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或是缩小甚至关闭耐药突变选择窗的最佳选择。[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8, 8(1):55-60]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