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生物被膜是细菌耐药性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是许多感染性疾病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也是食品加工中存在的重大污染源。在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细菌的群体感应系统起重要作用。文章在现有的理论和研究基础上,就细菌生物被膜的特性以及群体感应系统在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通过群体感应抑制剂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提供全新的研究思路。
虾皮是由毛虾制得的传统干制水产品,为规范虾皮产品质量,农业部曾于2000年发布行业标准SC/T 3205—2000《虾皮》。随着虾皮加工业的不断发展,SC/T 3205—2000《虾皮》规定的部分指标已不符合产业实际,为有效规范虾皮产品的生产和保障产品质量,2014年农业部下达任务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承担虾皮标准的修订工作。2016年12月20日农业部发布了新标准SC/T 3205—2016《虾皮》,自2017年4月1日起实施。本研究在介绍新标准SC/T 3205—2016《虾皮》基本框架的基础上,阐述了水分、盐分和水产夹杂物等主要技术指标的确立依据,讨论了水分、盐分、水产夹杂物和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含量对虾皮品质变化的影响,还对比了标准修订前后的主要变化内容。本研究将为质量监管部门和虾皮生产企业正确理解和执行标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在(25±1) ℃水温条件下,按照鲫体质量为3.0 mg/kg的剂量,混饲投喂地克珠利,每天1次,连用5 d,并于第5天投喂后0.5、1、1.5、2、3、5、7、10、12、15、18、24、36、48、72、120、240、360、480、720、1 080、1 440、2 160、2 880、3 600 h采集鲫的血浆和肌肉样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和肌肉中的药物浓度,研究了地克珠利在鲫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鲫混饲投喂地克珠利后,其血浆和肌肉中地克珠利经时过程均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其理论方程分别为C血浆=9.89e-6.710E-3t+3.66e-9.04E-4t-0.74e-4.379t,C肌肉=1.026e-6.379E-2t+0.1001e-1.53E-2t-1.82e-5.566t。鲫血浆和肌肉的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11.11和11.00 h,峰浓度(Cmax)分别为30.58和1.108 mg/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16 783和20.05 mg/(L·h ),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827.6、45.41 h。实验结果表明地克珠利在鲫体内代谢缓慢。本研究为鲫的实际养殖过程中合理使用地克珠利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地克珠利在其他水产品中残留量的测定及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收集浙江地区过敏性疾病患者血清8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7种鱼类肌浆蛋白与对鱼过敏和仅对虾蟹过敏两组过敏患者血清特异性IgE的结合能力。通过凝胶电泳和免疫印迹分析多种鱼类肌浆蛋白的蛋白质组成和过敏原分布情况。实验结果显示,鱼过敏和虾蟹过敏两组患者血清对每种鱼肌浆蛋白特异性IgE阳性率之间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一定的一致性。过敏患者血清与不同种鱼类肌浆蛋白反应的阳性率有所差别,总体来看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阳性率最高(70.67%),其次为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46.67%)和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26.39%),鳙、鲤、草鱼和鲟的阳性率相对较低。电泳分析显示不同种鱼类的蛋白质组成存在一定差异。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不同品种鱼类与阳性血清反应的组分有所差异,而其中特异性反应阳性率较高的虹鳟、大菱鲆和大口黑鲈3种鱼在分子量12 kDa左右存在特异蛋白条带。本研究对鱼过敏和虾蟹过敏人群血清中多个品种鱼类的肌浆蛋白特异性IgE进行了全面的检测分析,对水产品过敏疾病的预防和低致敏性水产食品的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水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我国消费者的健康,影响公共卫生安全,是各级政府广泛关注的热点。本研究对湛江市售的冰鲜水产品、即食水产品、鱼糜制品和干制水产品进行单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WTBZ〗,LM)的分离与耐药性分析。参考国家标准检测方法和LM特异性基因序列的测定进行LM的筛选与鉴定,用Kirby-Bauer法对目标菌株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表明,从采集的4类样品共319份水产食品中,检出LM 5株,检出率为1.57%,分别分离于1月的冰鲜白鲢,6月的带子螺、墨鱼干和梅香鱼干及10月的即食包装金针鱼。通过5株LM对13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发现其中12种抗生素对LM有较强的抑制作用,LM未产生耐药性;LM生长对磷霉素表现不敏感,产生了耐药性。研究表明,湛江市区4类水产食品及其制品中存在LM食物中毒的风险,应加强食品安全意识,继续加大力度对LM的耐药监测,确保食品安全及人类健康。
对水产品中孔雀石绿及隐色孔雀石绿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进行了优化。样品依靠缓冲盐体系将目标物质离子化后用酸性氧化铝除脂,利用乙腈提取,浓缩后过中性氧化铝小柱净化,35 ℃旋转蒸发近干,用1.00 mL 5 mmol/L乙酸铵0.1%甲酸-甲醇溶液(1∶1,V/V)定容,经0.22 μm滤膜过滤后上机检测,采用同位素内标法定量。方法优化后孔雀石绿和隐色孔雀石绿的线性范围为0.5~20.0 ng/mL,相关系数均为0.999 9,检出限为0.500 μg/kg,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3.4%~101%和86.1%~101%,相对标准偏差(RSD,n=5)分别为3.44%~7.76%和2.28%~8.74%。该方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与现有国家标准相比,本方法减少了有机溶剂使用量、简化了前处理步骤,并且稳定了目标物质回收率。通过验证,该方法适用于水产品中孔雀石绿及隐色孔雀石绿残留的检测。
贝类所含的毒素是由其摄食的微藻或菌类所产生的,这些毒素在贝类的体内积聚,通过被人类摄取而在人体中释放,使人体产生相应的食源中毒症状,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本文综述了贝类毒素及种类,并针对其近年来研发的小鼠生物测定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免疫学测定法、毛细电泳法、生物传感器法等检测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分析了各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和适用范围等,最后对贝类毒素检测方法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近年来四环素类抗生素在水产品和渔业环境中残留污染已引起广泛关注。文章对水产品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的前处理方法及仪器检测方法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同时详细介绍了四环素类抗生素对渔业环境的影响,以期为渔业水质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检测方法的开发及限量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