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本研究分析了鱿鱼丝在加工过程中质构及鲜度指标的变化。以秘鲁鱿鱼为原料,分别在鱿鱼丝加工过程中的原料解冻、排片烘干、浸泡、烘烤、撕丝和干燥等6个重要工序点取样,研究鱿鱼肌肉质构、挥发性盐基氮(TVBN)及pH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结果显示,秘鲁鱿鱼的硬度、弹性、咀嚼性和胶黏性在烘烤工序之前显著增大(P<0.05),然后在撕丝工序有显著下降(P<0.05),并趋于平稳;TVBN在排片烘干及浸泡工序后显著降低(P<0.05),而在撕丝工序有显著升高(P<0.05);pH在原料解冻和排片烘干两个工序中显著降低(P<0.05),在后续工序中基本保持稳定。研究表明,鱿鱼丝在加工过程中各质构及鲜度指标有明显的变化,对最终产品质量产生一定影响。本研究为深入优化秘鲁鱿鱼丝加工工艺提供了基础数据。[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4,4(5):1-5]</p>
介绍了苏北水产安全用药示范养殖区建设情况,总结了示范区推进安全用药的经验,对加强中国水产养殖安全用药管理、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提高水产品品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有利于提高中国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推动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4,4(5):6-9]
分别利用从发光鱼肉中分离得到的一株鳆发光杆菌N1株和美国Microtox急性毒性检测系统,对HgCl2标准溶液和珠江陆源入海排污口污水进行急性毒性测试,结果表明,利用鳆发光杆菌N1株的急性毒性测试结果和美国Microtox毒性检测系统的急性毒性测试结果有较好的相关性。对珠江陆源入海排污口9个监测站位污水的急性毒性测试结果,依据急性毒性大小进行排序,其中6个监测站位的排序结果相一致。利用尼梅罗污染指数法,对排污口水质化学分析结果进行水质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与发光细菌急性毒性测试结果进行比较,表明基于理化指标的尼梅罗污染指数评价结果与急性毒性测试结果既有一致性,也存在一定差异,二者在水质状况和污染效应评价中,可以相互补充。本研究为利用鳆发光杆菌N1株开展排污口有毒污染物污染效应和生态损害风险监测提供方法学基础,所建立的方法与美国Microtox毒性检测系统的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并具有快速和低成本的特点,显示了很好的应用价值。[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4,4 (5):10-15]
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是海水鱼类养殖中最常见,也是致病力最强的寄生虫之一,常常给经济鱼类养殖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经济的发展带动海水观赏鱼的普及,刺激隐核虫病同样成为观赏鱼养殖中的重要病害。文章综述了刺激隐核虫的生物学研究进展以及刺激隐核虫病诊治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4,4(5):16-23]
氟甲砜霉素是第3代氯霉素类广谱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中应用广泛,但是国内缺乏关于其使用后对养殖鱼类安全性方面的基础性研究。本研究用有效抑菌浓度的氟甲砜霉素对罗非鱼幼鱼进行了处理实验,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了不同处理时间,其重要急性期反应基因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血清淀粉样P成分(Serum amyloid P-componen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转铁蛋白(Transferrin)、载脂蛋白A1(Apolipoprotein A1)和补体C3 (Complement C3) 表达的变化。研究发现,C-reactive protein和Serum amyloid P-component在处理2和4 h 时发生了显著上调,而其他几个基因基本维持在在正常表达水平,因此认为有效抑菌浓度的氟甲砜霉素,没有给罗非鱼幼鱼带来较大生理压力,不会引起发生剧烈的急性期反应。另外在随后1周的观察中也没有发现处理过的鱼有异常状态。本研究结果为评价氟甲砜霉素对鱼类的安全性提供了参考。[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4,4(5):24-29]
为深入了解罗非鱼养殖标准化现状,对11家罗非鱼养殖企业的标准化现状进行了调研和分析。研究发现,在调研企业中,具备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的企业占45.5%;虽具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但主要按经验进行管理的企业占36.4%;无相关制度和规范的企业占18.2%。分析结果表明,目前罗非鱼养殖企业的标准化实施情况有待进一步完善。建议建立市场准入制度,激发标准化动力;加大设施改造力度,夯实标准化硬件基础;从而深入推动罗非鱼养殖标准化的实施。[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4,4 (5):30-33]
船用工作救生衣一直为中国45 m以下海洋渔业船舶配备的主要个人救生设备。随着《船用工作救生衣》的废止(新标准正在制定中)以及《船用救生衣》的标准修订,《渔业船舶法定检验规则2008修改通报》对45 m以下渔船救生衣配备进行了修改,但修改内容存在歧义。在国内渔船检验规则修订之际,对45 m以下海洋渔业船舶是否应取消船用工作救生衣进行研究,具体包括中小型海洋渔船救生需求分析、海难事故的实例分析、两种常用救生衣对中小型渔船的适用性比较、相关国际规则规定对渔船的适用性讨论等方面。通过分析,得出45 m以下海洋渔业船舶不宜取消船用工作救生衣的配备,并提出救生衣配备的修改建议,供规则修订时参考。[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4,4(5):34-39]
己烯雌酚和双烯雌酚是结构相近的人工合成雌激素,曾广泛应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和动物生长的促进,但如果长期使用则会对人体产生明显的毒害作用。本文详细阐述了己烯雌酚和双烯雌酚对水生生物和哺乳动物的影响,及其在环境和生物样品中残留量测定的预处理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并展望了己烯雌酚和双烯雌酚的研究方向,旨在为建立更加高效、安全、环保和便捷的己烯雌酚和双烯雌酚分析方法提供参考。[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4,4(5):40-48]
敌百虫作为杀虫剂,被广泛应用于中国农产品生产中。敌百虫残留限量标准的制定及其检测技术的研究,对于控制农产品中药物残留、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消费者食用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农产品中敌百虫残留限量标准制修订现状,综述了近些年来农产品中敌百虫残留的检测方法,包括红外光谱法、分子印迹法、电化学法、色谱法以及生物传感技术等,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特点及其应用前景。[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4,4(5):49-54]
按照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对渔船船用救生衣布料进行评定,以经纬各1组(各10块)的渔船船用救生衣包布——绦纶牛津布为研究对象,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其抗拉破断强度不确定度分量来源,评定不确定度,合成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找出最大的不确定度分量——人员读数误差引起的不确定度,明确分析出渔船船用救生衣布料在进行抗拉破断强度的检测过程中应该控制的关键点,并对影响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的因素加以控制,保证测量的准确性,以便能够充分反映实验室对于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督促检测人员提高技术水平。研究结果将对提高渔船船用救生衣布料的检测水平提供技术支持。[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4,4(5):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