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0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3, 13(3).
    [摘要](62) [HTML](0) [PDF 808.95 K](2389)
    摘要:
    2  目次
    2023, 13(3).
    [摘要](48) [HTML](0) [PDF 248.70 K](2316)
    摘要:
    3  长三角地区养殖雌性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可食组织常规营养成分及游离氨基酸含量比较
    陈倩倩,刘家卿,王英泽,孙云飞,成永旭
    2023, 13(3):1-8. DOI: 10.3969/j.issn.2095-1833.2023.03.001
    [摘要](343) [HTML](0) [PDF 1.07 M](2385)
    摘要:
    本研究对长三角地区(上海、苏州和泰州)不同时期养殖雌性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成蟹的可食组织比例、常规营养成分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及呈味特征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9—11月长三角地区养殖雌性成蟹的肥满度(Condition factor, CF)无显著性变化(P>0.05);上海雌蟹11月的出肉率(Meat yield, MY)最高,但苏州和泰州的均是9月份MY最高;性腺指数(Gonadosomatic index, GSI)和卵巢中的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P<0.05);肝胰腺指数(Hepatopancreas index, HSI)与GSI呈负相关,肝胰腺中的总脂含量最高且先上升后下降;肌肉中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性腺和肝胰腺中的含量(P<0.05)。此外,在雌蟹肌肉中共检测到21种游离氨基酸(Free amino acid, FAA),且总氨基酸(Total amino acid, TAA)含量和甜味氨基酸的呈味强度都在升高,口感均是11月最佳。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长三角地区雌蟹的营养品质主要受时期因素影响,地域因素只影响肌肉中水分和蛋白含量,进而影响到肌肉中部分FAA的含量。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为中华绒螯蟹的消费、营养评价及等级标准制定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3, 13(3):01-08]
    4  中国3种野生海马的食用安全性评价
    鲁俊,林芃宏,宁燕,徐永健
    2023, 13(3):9-17. DOI: 10.3969/j.issn.2095-1833.2023.03.002
    [摘要](209) [HTML](0) [PDF 1.09 M](2372)
    摘要:
    为评估有关环境污染物造成野生海马(Hippocampus)的摄食安全性风险。2017—2019年在中国沿海各地分别采集了日本海马(Hippocampus japonicus)、三斑海马(H. trimaculatus)和大海马(H.kuda),采用ICP-MS法测定海马中的铜(Cu)、镉(Cd)、铅(Pb)、汞(Hg)和铬(Cr)等重金属含量,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苯并芘含量,并分析海马肠道中的微塑料颗粒密度。利用目标危害指数(Target hazard quotients, THQs)和SV值(Screening value)评价这些环境污染物在海马体内蓄积对其食用安全影响。结果表明,中国野生海马中重金属的含量和类型与海马种类以及海马来源存在密切联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和GB 2762—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判断,所有海马样本均未受到Cu和Hg的污染,但遭受Cd、Cr和Pb的严重污染。就海马种类而言,大海马几乎未受到重金属和苯并芘的污染,日本海马遭受Pb、Cd和Cr的污染,三斑海马受到Cd、Cr、Pb和苯并芘的污染。经食用安全风险评估,除威海产地的日本海马外,其他产地海马体内的重金属和苯并芘的THQs均小于1.0;所有海马体内苯并芘的SV值均低于10-5。这表明,现阶段摄入中国沿海野生海马的潜在健康安全风险较小。[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3,13(3):09-17]
    5  模拟运输条件下不同浓度丁香酚对高体鰤幼鱼应激、免疫的影响
    张宁璐,付正祎,杨静茹,杨蕊,胡静,周胜杰,于刚,马振华
    2023, 13(3):18-25. DOI: 10.3969/j.issn.2095-1833.2023.03.003
    [摘要](55) [HTML](0) [PDF 2.07 M](2374)
    摘要:
    本实验探究了在不同丁香酚浓度下(0、0.012 5、0.025 0、0.037 5和0.050 0 μL/mL)的模拟运输实验对高体鰤(Seriola dumerili)幼鱼造成的应激反应和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经过8 h运输后,各组高体鰤幼鱼成活率均为 100%;实验组幼鱼血清中鱼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鱼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TCH)、鱼皮质醇(COR)浓度均高于D25和D50组(P < 0.05);高体鰤幼鱼肝、鳃中血红素加氧酶(HO-1)、糖皮质激素(GR)、热休克蛋白(HSP70、HSP90)基因的表达量呈显著差异(P <0.05),结合珠蛋白(HP)基因表达量的降低与其他指标一起维持高体鰤幼鱼体内的动态平衡。高体鰤体内溶菌酶(Lyz)、铁调素(Hep)、核因子κB1(NF-Kb1)、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基因的表达量随着丁香酚浓度的增加总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补体3(C3)、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介素10(IL-10)基因表达水平的升高反映了运输时胁迫应激导致机体产生了大量的有害物质,组织相容性复合物1(MHC-1)、干扰素-γ(IFN-γ)基因表达水平随着丁香酚浓度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综上所述,丁香酚在高体鰤幼鱼运输中应激和免疫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从而引起免疫相关基因的变化,并且在D50组内高体鰤幼鱼应激反应最小,免疫状态最佳。因此,丁香酚适宜作为运输高体鰤幼鱼的麻醉剂,在密封袋密闭充氧运输模式下丁香酚浓度应以0.025 0 μL/mL为宜。[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3,13(3):18-25]
    6  海水中6种均三氮苯类除草剂同步检测方法建立
    栾晶华,戴春阳,于海龙,田亮
    2023, 13(3):26-34. DOI: 10.3969/j.issn.2095-1833.2023.03.004
    [摘要](70) [HTML](0) [PDF 5.63 M](2389)
    摘要:
    本研究建立了海水中莠去津、莠灭净、西玛津、扑草净、氰草津和异戊乙净6种均三氮苯类除草剂农药残留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同步检测方法。使用乙腈提取海水中均三氮苯类农药,采用新型纳米材料制作的SPE小柱对提取液进行净化,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分析,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6种均三氮苯类除草剂在0.20、1.00和20.00 μg/L水平下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65.40%~97.40%,相对标准偏差为0.89%~5.86%,方法定量限(灵敏度)为0.03~0.05 μg/L。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可用于海水中6种均三氮苯类除草剂的同步检测,具有快速便捷、准确可靠的优点。[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3, 13(3):26-34]
    7  水产养殖水体中总氮测定方法比较分析
    孙婆援,谢海群,邢孔敏,王荣霞,谭围
    2023, 13(3):35-42. DOI: 10.3969/j.issn.2095-1833.2023.03.005
    [摘要](63) [HTML](0) [PDF 808.16 K](2383)
    摘要:
    总氮(Total nitrogen,TN)是评价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水产养殖过程中水质监测十分重要的检测指标,本研究就HJ 636—2012《水质总氮的测定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GB/T 12763.4—2007《海洋调查规范第4部分:海水化学要素调查》总氮测定(过硫酸钾氧化法)及高温氧化-化学发光法进行不同分析方法的比较,讨论3种方法在水产养殖水质检测应用上的优缺点,为养殖水质检测提供一种简便快速、精准且较为环保的方法。[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3,13(3):35-42]
    8  淡水环境及水产品中酰胺类除草剂残留现状研究进展
    曾斯丽,高磊,王鹏,陈中祥,黄晓丽,覃东立
    2023, 13(3):43-52. DOI: 10.3969/j.issn.2095-1833.2023.03.006
    [摘要](81) [HTML](0) [PDF 1.21 M](2358)
    摘要:
    酰胺类除草剂具有高效、高选择性、广谱性、成本低、施用方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农业生产。酰胺类除草剂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较慢,容易在环境中发生迁移和富集,其在水产品中蓄积并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可能对消费者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本研究介绍了酰胺类除草剂的理化性质、毒性效应、迁移转化规律、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在淡水渔业环境中的残留现状。结果表明,目前关于酰胺类除草剂的残留检测与分析主要集中在水体、土壤等环境样品和大豆、玉米等农作物,而针对淡水水产品中酰胺类除草剂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为水产品中酰胺类除草剂的检测技术研发、淡水水产品酰胺类除草剂污染防控和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酰胺类除草剂使用规范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3, 13(3):43-52]
    9  贝类中诺如病毒的赋存特性与消减控制研究进展
    蔡亦杨,赵峰,黄玲冬
    2023, 13(3):53-59. DOI: 10.3969/j.issn.2095-1833.2023.03.007
    [摘要](71) [HTML](0) [PDF 1005.04 K](2311)
    摘要:
    诺如病毒(Norovirus,NoVs)是引起人类非细菌性急性肠胃炎的主要病原体,贝类是NoVs传播的主要载体,食用NoVs污染的贝类易造成食源性疾病,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已有研究结果表明,贝类中有类似人类组织血型抗原的NoVs受体,易与诺如病毒结合,常规的贝类净化加工方法很难将NoVs从贝类体内除去。本研究总结分析了贝类中NoVs的积累、NoVs的分布及季节性、NoVs与贝类的结合机制等,总结了贝类中诺如病毒的赋存特性,综述了贝类中诺如病毒消减控制的最新进展,旨在建立有效可行的贝类中诺如病毒的消减控制技术,最终为保障消费者贝类食用安全提供支撑。[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3, 13(3):53-59]
    10  中国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情况浅析
    胡月,任娣,王鹭,朱晓华
    2023, 13(3):60-65. DOI: 10.3969/j.issn.2095-1833.2023.03.008
    [摘要](80) [HTML](0) [PDF 1.23 M](2344)
    摘要:
    本研究从养殖水产品生产概况、质量安全现状、法律与监管体系、风险与存在问题等角度,浅析中国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总体情况,揭示其面临养殖环境受污染、苗种质量待提高、投入品不规范、相关法律待完善、监管协调难度大等挑战,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为进一步掌握中国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参考。总体而言,中国养殖水产品供应平稳增长,质量安全水平稳定向好,整体处于较高水平,且多年未发生区域性大型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食用安全得到了有效保证。[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3,13(3):60-66]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