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原螯虾(Procam barus clarkii)作为中国加工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其质量安全备受消费者的关注。本研究介绍了克氏原鳌虾的质量安全总体概况,围绕苗种、渔药、养殖环境、饲料、非规范用药、重金属残留、寄生虫和水产品流通等环节,针对克氏原螯虾质量安全的现状和隐患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从而提出了保证苗种质量,加强饲料和非药品管理,完善行业标准、溯源体系等建议。本研究旨在促进克氏原螯虾质量的不断提升,为小龙虾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消费者的安全食用提供技术保障。[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0,10(1):01-12]
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sensis H.,俗称河蟹)产业现状及产品质量概况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其近十年来质量安全状况的前后变化。文章通过对河蟹全产业链的质量安全风险排查研究,分析了河蟹产业各环节中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和主要安全问题。最后,针对河蟹产业及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提出管理控制措施和监管政策,并对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质量安全问题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建议,对突发性的事件提供了应急预案,为中国河蟹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0,10(1):13-28]
以分离自中国台湾海峡的一株产神经毒素多莫酸(domoic acid,DA)的多列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MC4181)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了中国3种典型经济贝类——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紫贻贝(Mytilus edulis)和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对其所产DA的蓄积能力。结果表明,连续暴露4 d后,3种贝类中DA的蓄积含量、组织分布差异显著。其中,太平洋牡蛎对DA的整体蓄积能力(以软体组织计)显著高于栉孔扇贝和紫贻贝(P<0.01),其最高含量为42.40μg/kg。紫贻贝的软体部质量与DA蓄积含量成显著负相关(P<0.01),说明小个体贻贝蓄积DA能力要强于大个体,其他两种贝类中并未发现类似结果。虽然3种贝类的内脏团、外套膜、鳃丝、性腺及闭壳肌均具有一定的DA蓄积能力,但内脏团的蓄积能力最高,栉孔扇贝、紫贻贝和太平洋牡蛎内脏团中的DA含量分别为11.12、1.63和26.96μg/kg。本研究揭示了不同贝类对DA蓄积含量的差异性,初步探讨了贻贝蓄积DA含量与其自身大小的相关性,可为进一步开展贝类食用安全风险评估、促进沿海贝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消费者健康提供参考依据。[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0,10(1):29-35]
建立了磁性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法分离分析渔业水域中磺胺类抗生素残留的方法。实验以改良后的磁性碳纳米管(MCNTs)为吸附剂,优化了MCNTs添加量、萃取时间及洗脱剂等前处理条件。水样加入MCNTs,调节pH,经振荡萃取永磁体分离后,甲醇洗脱待测物,磁性分离洗脱液,氮吹至近干。以色谱初始流动相定容,过有机相滤膜,经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UPLC-MS/MS)分析采集数据,用Masslynx工作站处理实验数据。结果表明:1)每100 mL水样中添加30 mg MCNTs吸附效果最佳;萃取时间20 min后萃取效果最佳;以甲醇为洗脱剂,每次1 mL,洗脱3次效果最好。2)12种磺胺类抗生素在20.00~1 000.00 n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5,检出限为10.00 ng/L,加标回收率为78.06%~97.86%,日内、日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15%~9.59%。3)选取6个实际样品进行检测,1个样品中检出磺胺二甲基嘧啶残留。研究认为,磁性固相萃取具有方法简单、用时短、样品可批量处理、重现性好且有机试剂消耗少等优点,能够应用于实际渔业水域样品中磺胺类抗生素的检测。
为探明在稻田养殖模式下,不同饲料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生长、非特异性免疫酶和体成分的影响,于2018年3—5月,将体重为(2.09±0.20) g、体长为(4.54±0.13) cm的克氏原螯虾虾苗随机分为6组(A1~A6组,每组7 100尾),其中向A1~A5组分别投喂5种不同饲料(A1组饲喂玉米、A2组饲喂大豆、A3组饲喂添加了复方黄芪多糖蛋白质含量≥26%的饲料、A4组饲喂蛋白质含量≥26%的饲料、A5组饲喂蛋白质含量≥28%的饲料),A6组不投喂饲料,每组设置一个平行组。养殖周期为60 d,测定该虾的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以及体成分等指标。结果显示:1)A3组体重增加率最大,与A5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其它组差异显著(P<0.05);A3组体长增加率最大,与A4和A5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其它组差异显著(P<0.05)。2)A2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最高,但与其它组差异不显著(P>0.05);A5组酸性磷酸酶(ACP)的活性最高,与A1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其它组差异显著(P<0.05);A6组溶菌酶(LSZ)的活性最高,与A1组、A2组和A3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A4和A5组溶菌酶(LSZ)的差异显著(P<0.05)。3)含肉率和系水力方面,A1组克氏原螯虾的含肉率最高,与其它组差异显著(P<0.05);A3组系水力最高与A2组、A4组和A6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A1组和A5组差异显著(P<0.05);A6组的含水率最高与其它组差异显著(P<0.05)。4)粗蛋白含量最高的是A5组,与其它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A1组粗脂肪含量最高,其次为A5组,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与其它各组差异显著(P<0.05);粗灰分含量最高的是A4组,但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分析不同饲料对克氏原螯虾生长、非特异性免疫酶和体成分的影响,添加了复方黄芪多糖蛋白含量≥26%的饲料优于其它饲料。
随着生食水产品消费量逐渐增加,如何有效控制其食用风险隐患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为摸清市售常见生食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情况,于2017年5—10月在上海、浙江和福建等地的4家水产品市场,采集市面常见的三文鱼(Oncorhynchus)、金枪鱼(Thunnus)、牡蛎(Ostrea gigas thunberg)、北极贝(Pseudocardium sachalinense)、扇贝(Pectinidae)、甜虾(Pandalus borealis)、寿司虾(Penaeus chinensis)、海胆(Echinoidea)和兰花蚌(Pseudocardium sachalinense)9种共60个生食水产品样品,采用国标方法测定了样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简称Vp)污染情况,并分别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法和HPLC-ICPMS法重点对牡蛎的肠道菌群和金枪鱼的汞含量情况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共检出7个Vp阳性样品,检出率为11.7%;对阳性菌株进行毒力基因判定,只有5株菌株含有tdh毒力基因。2)对7个牡蛎肠道中微生物群落分布分析发现,5种优势菌群中有拟杆菌、假单胞菌2种腐败菌和孤菌1种致病菌。3)7个金枪鱼样品汞含量分析结果表明,2个总汞含量超标,但经测定甲基汞含量均未超标。综上说明,Vp仍是常见生食水产品的主要生物危害因子,金枪鱼中甲基汞含量未见超标,建议引导人们改变食用方式,确实需要生食时,厨房用品应注重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政府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以牡蛎为主的冰鲜零售生食水产品的监管,同时对生食水产品全产业链条展开监测,结合测序技术准确找到关键控制点及污染来源,确保生食水产品的食用安全。本研究评估了影响生食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生物及化学危害因子,回应了行业关切热点,对后续风险评估工作有借鉴意义。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同时测定水产品肌肉组织中孔雀石绿和酰胺醇类抗生素残留的方法。样品经QuEChERS方法提取净化后,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内标法定量。孔雀石绿(malachite green,MG)、隐色孔雀石绿(leucomalachite green,LMG)、氯霉素(chloramphenicol,CAP)和氟甲砜霉素(florfenicol,FF)在0.5~50.0 ng/m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 4)。甲砜霉素(thiamphenicol,TAP)在2.0~100.0 ng/m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 6)。MG、LMG、CAP和FF的检出限为0.1μg/kg,定量限为0.5μg/kg;TAP的检出限为0.4μg/kg,定量限为2.0μg/kg。MG、LMG、CAP和FF在0.5、2.0和10.0μg/kg加标水平时,加标回收率为72.0%~102.6%,精密度小于6.4%;TAP在2.0、10.0和50.0μg/kg加标水平时,其加标回收率为76.5%~95.4%,精密度小于5.1%。本方法适用于检测水产品中孔雀石绿类和酰胺醇类抗生素的残留,可为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供技术支持
随着广大消费者对甲壳类水产品品质要求的日益提高,具有低脂高蛋白特性的虾及其加工产品因在贮藏流通过程中存在黑变和腐败现象而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品质劣变、货架期缩短等问题严重降低了虾类产品的营养价值和商业价值,因此,分析虾产品的品质劣变原因并对虾产品进行品质控制尤为重要。目前在水产品流通过程中,低温贮藏能使产品中的微生物及内源酶类得到控制,是一种有效便捷的保鲜方法。文章分析了造成虾品质劣变的重要因素,对冷藏、冰温、微冻、冻藏及相关低温综合技术应用于虾产品的国内外保鲜研究进展予以综述,并对水产品贮藏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延长水产品的货架期、抑制品质劣变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