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9卷第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海参蛋白肽粉吸湿诱导其挥发性物质变化规律的研究
    董翼飞1,鞠化鹏1,杨薏颖1,孙娜1,2,林松毅1,2
    2019, 9(5):01-07.
    [摘要](505) [HTML](0) [PDF 754.50 K](1282)
    摘要:

    基于动态水分吸附法和低场核磁共振技术,获得海参蛋白肽粉在吸湿过程中的水分迁移规律,并探究其与关键挥发性物质生成的关系,从而实现指导海参蛋白肽粉的贮藏通过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技术,探究海参蛋白肽粉吸湿诱导其挥发性物质变化的规律。本研究以海参蛋白肽粉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动态水分吸附法(dynamic vapor sorption, DVS)、低场核磁共振技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LF-NMR)及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ion migration spectra, GC-IMS),对在干燥环境下贮藏的海参蛋白肽粉诱导其挥发性物质进行快速检测与鉴定,获得海参蛋白肽粉的水分迁移规律。结果表明,海参蛋白肽粉在70%~80%相对湿度(RH)条件下质量变化率迅速增大,由95% RH下降至90% RH时质量达到最大,海参蛋白肽粉的单位质量总水分从0 d的(394.41±4.29)(au·ms)/g增长至90 d的(416.37±4.49)(au·ms)/g,呈明显上升趋势,在10 d达到最大值,为(423.15±0.18)(au·ms)/g。获取的指纹图谱表明,1-戊醇(1-2)等物质在0 d时含量最大,随着贮藏时间的增长,含量逐渐减少,乙酸乙酯(17-18)在第10天时含量特异性增加。本研究测定了海参蛋白肽粉吸湿性变化规律,构建了其在干燥环境下贮藏吸湿诱导挥发性物质的特征指纹图谱,为深入研究关键挥发性物质的生成途径和形成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9,9(5):01-07]

     

     

     

    2  鱼类贮运过程中蛋白质相关品质变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悦,孙承锋,杨贤庆,李来好,魏涯,岑剑伟,王晶,赵永强
    2019, 9(5):08-16.
    [摘要](522) [HTML](0) [PDF 9.38 M](1250)
    摘要:

     鱼类贮运期间易受微生物与内源酶的联合作用,使蛋白质生化特性发生改变,导致品质劣变,影响其食用价值。因此,探明鱼类贮运流通过程中的品质变化机制,并采用适当的方法加以调控,以保证食用安全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鱼类品质变化影响因素、贮运中蛋白质变化规律与蛋白质相关品质变化的分子机制3个角度阐述了鱼类贮运中品质变化相关研究进展,并对蛋白质组学技术在鱼类品质相关研究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蛋白质组学技术在鱼类品质变化机理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9,9(5):08-16]

    3  玻璃管动物标签标志曼氏无针乌贼幼体的效果初探
    董智勇1,刘立芹1,龚理1,刘炳舰1,江丽华2,迟长凤1,吕振明1
    2019, 9(5):17-22.
    [摘要](426) [HTML](0) [PDF 4.20 M](1153)
    摘要:

     近年来,随着苗种繁育技术的突破,曼氏无针乌贼大规模增殖放流工作已在中国沿海迅速展开,但至今中国尚不能对增殖放流活动的实际效果进行准确评估,建立适于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的增殖放流标志方法是准确评估增殖放流效果的重要前提。本研究采用玻璃管动物标签法对曼氏无针乌贼幼体进行了标志,并对该标志的有效性、保持率及其对乌贼行为、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将玻璃管动物标签植入内壳包膜后,可在乌贼幼体(胴长2.63~2.88 cm)背部标签所在位置形成明显的隆起,可直接通过肉眼或标签阅读器进行准确快速识别;室内养殖条件下,50 d后乌贼标志的保存率达100%;标志后乌贼行为活动正常,并仍保持较快的生长速度,50 d内即达到成体规格并达性成熟,其瞬时生长率达5.93 %/d;标志乌贼的全长、胴长、胴宽、体重、壳长、壳宽和壳重等生长参数上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别(P>0.05);标志乌贼实验期内的累计存活率达78.85%,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别(P>0.05)。研究认为,玻璃管动物标签是一种易识别、低损伤、保持率高的理想增殖标志,可有效运用于曼氏无针乌贼的大规模标志放流及增殖效果评估过程。本研究可为曼氏无针乌贼及其他头足类水产动物种质资源保护提供方法支持。[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9,9(5):17-22]

    4  
    水产品中五氯酚及其钠盐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的优化
    李诗言,王鼎南,周凡,柯庆青,贝亦江,吴洪喜,丁雪燕,王扬
    2019, 9(5):23-29.
    [摘要](468) [HTML](0) [PDF 885.41 K](1189)
    摘要:

     对水产品中五氯酚及其钠盐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进行了深入优化。样品通过三乙胺碱化的70%乙腈水溶液提取,使目标物保持在离子态,之后采用大粒径的阴离子交换(MAX LP)小柱进行富集,依次用5%氨水(V/V)溶液、甲醇和 50%的甲醇水溶液(含2%甲酸,V/V)进行淋洗,最后用5 mL的4%甲酸甲醇溶液洗脱。净化浓缩后样品采用C18色谱柱进行分离,以甲醇和5 mmol/L乙酸铵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多反应监测负离子模式扫描,采用同位素稀释内标法定量。目标化合物在相关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不低于0.99,方法在不同水产品基质中的定量限均为0.5 μg/kg,基质加标回收率范围为92.4%~102.0%,相对标准偏差为3.21%~9.15%。经验证,本研究优化后的方法适用于水产品中五氯酚及其钠盐的残留检测,且相比标准方法,减少了前处理所需时间,同时避免了堵柱情况出现,解决了蟹类样品回收率偏低的问题。[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9,9(5):23-29]

    5  
    池塘养殖模式下氟苯尼考及其代谢产物在斑点叉尾鮰体内及养殖环境中残留消除及迁移行为
    刘崇万,孟勇,朱晓华,李邦平,夏丽萍,徐志华,沈美芳,陈校辉,边文冀
    2019, 9(5):30-40.
    [摘要](484) [HTML](0) [PDF 19.65 M](1182)
    摘要:

     为解决目前在实际大池塘养殖模式下,氟苯尼考(florfenicol, FF)在斑点叉尾鮰(Letaurus punetaus,以下简称鮰)体内药物残留相关研究较少,且关于FF在养殖环境中的残留降解规律及风险评估的研究也比较匮乏的问题,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探究FF及其代谢产物氟苯尼考胺(florfenicol amine,FFA)在鮰体内及养殖环境中的组织分布及药物残留消除规律,并初步探究药物在鮰和养殖环境中的迁移行为。实验选择4口标准化池塘(2 300 m2/口),养殖密度为每666.67 m2投放鱼苗1 000尾,设3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实验组分别以1.25、2.50及5.00 g/kg 3个剂量水平在鮰饲料中添加FF,每天投喂饲料4 kg(一次投入),对照组投喂不含FF等量饲料。连续投喂5 d后,分别于首次投药后的第1、2、3、4、5、6、7、8、11、14、30、60、90和170 天采集生物样品(鮰肌肉、肝脏和血液)和环境样品(池塘水、底泥),检测FF及FFA含量,采用Sigma Plot 11.0软件分析药-时数据。结果显示,不同剂量组药物浓度在生物样品和环境样品中的总体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总体趋势,但达峰时间略有差异。药物达峰浓度与剂量高低成正相关,在生物及环境样品中,FF的达峰浓度均显著高于FFA。在5 d拌药投喂期内,肝脏中FF含量一直保持在40.0%以上,血液中FF含量相对稳定在30.0%左右,肌肉中FF含量一直较低,实验第5天才缓慢升至24.0%;至实验第6天,肌肉、肝脏和血液中FF含量趋于一致,此后,鱼体内药物含量占比逐步下降,环境中药物含量占比逐步升高;至实验第30天,生物样品中除了肌肉中仍有少量检出,95.8%的总量检出均是集中于环境样品;实验第60天后,生物样品中FF药物已完全无检出,只有环境样品有检出。研究认为,FF在鮰体内及养殖环境中主要以原型的方式代谢消除,且FF消除速率远高于FFA,建议实际生产中,不同剂量条件下休药期分别设为161、230及345度日。[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9,9(5):30-40]

    6  0#柴油中的水溶性石油烃对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的急性毒性
    孙娜,侯鑫,万红芳,刘胥,梁芳
    2019, 9(5):41-47.
    [摘要](417) [HTML](0) [PDF 776.76 K](1159)
    摘要:

     以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为实验对象,通过48 h半静水式急性毒性试验探究0#柴油中的水溶性石油烃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e Sinensis)溞状幼体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发现,水溶性石油烃对5期(Z1~Z5)溞状幼体的24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9.902、10.542、11.596、13.441和15.684 mg/L; 48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6.249、7.193、8.022、9.889和12.948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0.813、1.005、1.247、1.606和2.480 mg/L。参照《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生物监测(水环境部分),可以看出0#柴油的水溶性石油烃对中华绒螯蟹各期溞状幼体为高毒。本研究可为科学评价水溶性石油烃对中华绒螯蟹各期溞状幼体的毒性提供依据,同时为河蟹养殖环境风险预警监测提供数据参考,对生产实践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9,9(5):41-47]

    7  阳性养殖环境中鳜体内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残留消除规律
    李丽春,刘书贵,尹怡,郑光明,马丽莎,谢文平,戴晓欣,单奇,赵城
    2019, 9(5):48-54.
    [摘要](410) [HTML](0) [PDF 980.32 K](1079)
    摘要:

     建立了QuECHERS结合UPLC-MS/MS快速测定鳜体内孔雀石绿(MG)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方法,该方法在0.1~100.0 ng/m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大于0.999 8, MG和隐色孔雀石绿(LMG)在鳜肌肉中的检出限(Limit of detection, LOD)和定量限(Limit of quantitation, LOQ)分别为0.10和0.30 μg/kg。在添加水平分别为0.30、1.50和5.00 μg/kg条件下,鳜肌肉中MG和LMG平均回收率范围分别为(96.40±5.34)%~(104.00±1.75)%和(92.40±2.54)%~(107.00±8.42)%,精密度范围分别为1.68%~5.54%和2.75%~7.87%,回收率和精密度均符合残留检测要求。采用本研究建立的残留分析方法研究了阳性养殖环境中鳜体内MG和LMG残留消除规律,结果表明,阳性养殖环境中[沉积物中MG和LMG残留量为(233.48±17.07)μg/kg和(73.38±5.98)μg/kg],鳜体内MG残留以LMG为主,其残留含量均在10.0 μg/kg以下,LMG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消除较慢,10 d时达到最高含量(9.94 μg/kg),随后呈波动式下降,直至240 d时未检出。推断若阳性养殖环境中残留MG或LMG则会造成鳜体内LMG长时间残留,易对鳜食用安全性造成隐患。为了保障鳜的食用安全性,建议对鳜养殖环境中MG和LMG残留量进行测定,确保养殖环境中无MG和LMG残留,并适当延长养殖周期。[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9,9(5):48-54]

    8  科学制定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标准的思考与建议
    韩刚,许玉艳,刘琪,房金岑
    2019, 9(5):55-60.
    [摘要](440) [HTML](0) [PDF 851.95 K](1192)
    摘要:

     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建设现代化水产养殖强国,是当前我国渔业建设和发展的主旋律。渔业标准化作为现代渔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绿色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为加快渔业标准建设,推动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本研究通过探析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内涵和意义,结合渔业标准发展现状,探讨了加快渔业标准建设对推动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对进一步加快水产养殖业绿色标准建设进行了展望,旨在推动渔业标准建设和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融合推进、协调发展,促进渔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9,9(5):55-60]

    9  3种品系中华鳖的肌肉品质分析与评价
    喻亚丽,周运涛,唐雨甜,文平,何力,吕磊,刘新民
    2019, 9(5):61-70.
    [摘要](532) [HTML](0) [PDF 1.31 M](1128)
    摘要:

     为探究3种品系中华鳖肌肉品质的差异,选取淮河品系中华鳖、黄河品系中华鳖和日本品系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分别对其肌肉基本营养成分(水分、粗蛋白及粗脂肪)、氨基酸、脂肪酸和质构特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黄河鳖肌肉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淮河鳖和日本鳖(P<0.05),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黄河鳖肌肉中的水分和粗蛋白含量均最高。淮河鳖肌肉中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和呈味氨基酸总量最高,黄河鳖次之;淮河鳖肌肉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3种鳖肌肉中含量最丰富的游离氨基酸均是牛磺酸;3种鳖肌肉蛋白的必需氨基酸总量/氨基酸总量(TEAA/TAA)均在40%左右,必需氨基酸总量/非必需氨基酸总量(TEAA/TNEAA)均远高于60%,淮河鳖的氨基酸评分(amino acid score, AAS)、化学评分(chemical score, CS)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ssential amino acid index, EAAI)均显著高于黄河鳖和日本鳖(P<0.05)。日本鳖的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 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PUFA)含量最高,淮河鳖的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EPA+DHA)含量最高。淮河鳖肌肉的硬度、弹性显著高于黄河鳖及日本鳖(P<0.05)。结果表明,3种鳖的氨基酸含量丰富且相对平衡,均属于优质蛋白源,富含多种呈味氨基酸、牛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本研究通过对3种品系中华鳖肌肉品质的综合评价,可为中华鳖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9,9(5):61-70]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