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常见甲壳类水产品中呋喃西林代谢物氨基脲本底含量的调查及来源分析,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依据。本研究运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常见的4种甲壳类水产品中本底氨基脲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4种甲壳类水产品中,日本沼虾和罗氏沼虾中氨基脲检出率达100%,日本沼虾中氨基脲平均检出值为6.92 μg/kg,罗氏沼虾中氨基脲平均检出值为2.52 μg/kg,均超过现行残留限量,而凡纳滨对虾和中华绒螯蟹中的氨基脲含量较低。本研究的结果为甲壳类水产品中氨基脲残留限量的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持。[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6, 6(6):6-11]
在模拟运输条件下,分析孔雀石绿(MG)及其代谢产物隐色孔雀石绿(LMG)在鳜体内的代谢规律。将体重为(20±5)g的健康鳜放入100 μg/L MG药液中,分别药浴5 min、1 d和2 d后,于药浴后取样检测,发现鳜体内MG和LMG残留量随药浴时间增加而增加,药浴2 d的鳜在药浴后90 d仍有MG和LMG残留。采用100、200和400 μg/L MG药浴2 d后,鳜体内LMG药峰浓度Cmax分别为658.37、1 128.80和1 461.25 μg/kg,鳜体内LMG的富集量随药浴浓度的增加而增加;400 μg/L MG溶液药浴下鳜体内MG和LMG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64.39和42.69 d,表观分布容积Vd为21.55和0.98 L/kg,清除率CL分别为0.232和0.016 L/d,体内平均驻留时间MRT分别为81.05和49.43 d。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运输条件下鳜体内MG和LMG消解较慢,易造成鳜中MG和LMG超标,建议加强鳜运输环节中MG的监管,确保鳜等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6,6(6):12-19]
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用于初步判断渔船是否存在“大机小标”现象,且能提前判别新造船螺旋桨轴径的选取是否私下改装从而增加主机功率的可能性。通过研究典型主机改装前后的标定功率、转速和规范对螺旋桨轴径要求的最小值之间的关系,以及螺旋桨轴径的实取裕量与轴系设计手册推荐裕量之间的关系,得出轴径的实际取值的合理性与“大机小标”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性,从而提出通过测量螺旋桨轴径和实船额定转速初步判断“大机小标”的方法。对现存渔船可以先用此方法筛选,如有必要再进行实船的功率测量,可以大量节省检验成本。对于新造渔船,该方法可在审图阶段作为发现“大机小标”的重要判断指标,控制螺旋桨轴径裕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违法改装成本,从而减少“大机小标”现象,规范渔机市场,进一步完善渔船规则规范,使得国家的双控政策得以更好地实施。[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6,6(6):27-31]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是革兰氏阳性菌,主要以芽孢形态存在,稳定性和抗逆性强,抗菌性能好,其作为绿色免疫增强剂之一可部分替代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中适量使用枯草芽孢杆菌已成为一种健康养殖方式。枯草芽孢杆菌通过发挥自身营养功效、分泌抑菌物质等方式调节动物体内微生态平衡、提高免疫力和抗病力,从而促进养殖动物生长、减少病害发生以及改善养殖环境。本文综述了枯草芽孢杆菌的特性、作用机理、适宜添加量以及使用方式和现状,并进一步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使其应用更加广泛,促进中国水产养殖的健康发展。[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6,6(6):32-39]
为探讨甘露寡糖(MOS)对欧洲鳗鲡生长、体组成、消化酶活性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选取540尾初重为(5.82±0.02)g幼鳗,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含量的甘露寡糖(0、0.10%、0.20%、0.30%、0.40%、0.50%),连续投喂42 d。实验结果表明,0.40%组和0.50%组鳗鲡增重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8.01%、23.85%(P<0.05),肝体指数和肥满度于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相比对照组,MOS添加组鱼体水分含量显著降低,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显著提高,但各组之间粗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0.20%~0.50%的MOS能够提高鳗鲡肠道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随着MOS含量的增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ZM)、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均呈先增后降趋势,0.30%~0.40%添加组欧鳗血清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达各组最高水平(P<0.05),0.40%组LZM和AKP活性达各组最高水平,血清TP随MOS含量的增加不断升高,并于0.5%组达最大值。综上所述,饲料添加MOS有促进鳗鲡生长、增强肠道消化酶活性和提高鳗鲡非特异性免疫力的作用,本实验条件下MOS的适宜添加量为0.4%。研究结果为欧洲鳗鲡在养殖过程中甘露寡糖适宜添加量的确定提供理论参考。[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6,6(6):40-46]
?2016 年1—2月湖南安化地区网箱养殖的斑点叉尾鮰暴发大规模死亡,死亡率接近80%,发病鱼体重为1.5~2.0 kg。本研究从患病濒死鱼肝、脾、肾分离到1 株致病菌,对其进行常规理化特性、分子生物学、人工感染实验以及药敏性检测。结果显示,分离菌株理化特性与鲁氏耶尔森氏菌(Yersinia ruckeri)特征相符,与NCBI中登录的鲁氏耶尔森氏菌的16S rDNA基因同源性达99%以上,在系统发育树上与鲁氏耶尔森氏菌聚为一族。人工感染鱼出现与自然发病相似症状,并能够从发病鱼组织中再次分离到相同病原菌,表明鲁氏耶尔森氏菌为斑点叉尾鮰该病病原菌。该分离菌株对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及新霉素等药物高度敏感,本研究为斑点叉尾鮰暴发性出血病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6,6(6):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