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食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系统,对于预防质量安全事件尤为重要。文章介绍了中国主要的食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预报技术,包括食物中毒天气预警系统、预警公式分析技术、微生物预报预警技术,基于语义挖掘的食源性疾病安全预警系统和基于大数据挖掘的风险预警技术等。针对如何提高中国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体系的有效性提出以下建议:加强风险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发展先进的风险预警预报技术,完善专业技术与专家评估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结合中国食品风险预警预报技术的研究现状,建立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风险预警系统,对于提高应对各种食品安全风险的预警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为了解氟苯尼考在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体内的代谢动力学特征和残留消除规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氟苯尼考混饲口灌给药后在花鲈血浆、肌肉、肝和肾等样品中的时间-浓度变化。在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将20 mg/kg 氟苯尼考单次混饲口灌给药于花鲈后,获得48 h内的药时数据,利用DAS和WinNonlin软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药代动力学分析软件或者不同权重系数所获得的房室参数值有较大差异,特别是消除相半衰期(T1/2β);而非房室参数值则比较接近。其中DAS软件非房室模型分析氟苯尼考在花鲈血浆中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显示,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为257.591 mg/(L·h),表观分布容积(Vz/F)为1.401 L/kg,平均滞留时间(MRT0—∞)和消除半衰期(T1/2z)分别为18.505和12.508 h,达峰浓度(Cmax)和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18.356 μg/mL和3 h。在残留消除研究中,氟苯尼考以60 mg/kg的高剂量单次给药后,采集30 d内的药时数据,利用WT程序计算的结果显示,氟苯尼考在花鲈肌肉、肝、肾和血浆中的理论休药期分别为6.54、8.69 、8.30和5.89 d。研究结果为氟苯尼考在花鲈养殖中的用药方案和休药期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对广东省主要养殖贝类牡蛎和蛤仔体微量元素Cu、Cd、Pb、Zn、Cr、Ni的含量水平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贝类体内脏团对贝类体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并对牡蛎和蛤仔的膳食暴露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蛤仔体内Cu、Zn含量远远高于其他4种元素的含量,而牡蛎体Cu、Zn、Cd的含量远远高于Pb、Cr、Ni的含量。蛤仔去除内脏团后,Cd、Cu、Cr、Ni含量比含内脏团略有降低,牡蛎体去除内脏团后,Pb、Ni含量比含内脏团略有降低,其余元素的含量变化很小。牡蛎和蛤仔体微量元素的膳食暴露量结果表明,蛤仔体Cd、Cr、Ni的膳食暴露量低,处于安全范围。牡蛎体Cr、Ni的暴露量低,处于安全范围内。牡蛎体Cd的膳食暴露量较高,但仍低于JECFA推荐值。牡蛎和蛤仔体内Pb的膳食暴露量虽然低,也需要尽可能减少其含量,降低暴露量。本研究结果对于提高贝类产品质量、保障消费安全有重要意义。[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6,6(3):14-19]
贝类对重金属具有较强的蓄积能力,铅是贝类体内常见的重金属污染元素,贝类的质量安全问题已受到广泛关注。文章主要概述了贝类中铅的来源和危害、限量标准,重点介绍了贝类体内铅的主要前处理和检测方法,以及风险评估方法,并对海水贝类中铅暴露的风险评估研究进行归纳梳理,以期为贝类消费者的食用安全提供参考,有助于促进中国贝类经济发展。[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6, 6(3):20-27]
养殖安全问题是当前制约水产养殖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预防和控制黄颡养殖环节的安全问题,在黄颡池塘养殖过程中引进和运行HACCP体系,确定了池塘养殖过程的5个关键控制点(CCP),分别是池塘的选择(CCP1)、水源和水质(CCP2)、鱼苗的供给(CCP3)、饲料供应(CCP4)、疾病防治(CCP5)。研究表明,通过对危害关键控制点的控制,有助于提升黄颡的品质,使黄颡达到无公害水产品的标准,提高经济效益。本研究可为黄颡及其他淡水鱼无公害生产提供参考。[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6, 6(3):28-33]
建立了同时测定海洋沉积物中16种除草剂的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方法。样品经乙酸乙酯-二氯甲烷(3∶2;V/V)混合溶液提取,浓缩,甲醇复溶,加入纯水稀释,过HLB固相萃取柱富集、净化,洗脱液氮吹浓缩,乙酸乙酯定容上机,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选择离子监测模式定性定量分析,外标法定量。方法中二甲戊乐灵、草净津检出限为1.5 μg/kg,其余14种除草剂检出限均为0.8 μg/kg;二甲戊乐灵、草净津线性范围为4.0~200.0 μg/L,其余14种除草剂线性范围均为2.0~100.0 μg/L;方法加标回收率为74.2%~97.3%,相对标准偏差为5.83%~11.6%。该方法灵敏准确,适用于海洋沉积物中16种除草剂的定性定量检测,对加强渔业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持。[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6,6(3):34-40]
样品的前处理方法直接影响到无机元素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探讨了高压消解罐消解、微波消解和湿法消解等3种前处理方法对水产品中无机元素测定的影响,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测定12种元素(钾、钠、钙、铁、镁、锰、铜、锌、钡、铝、磷、硼)含量,采用紫菜、扇贝和大虾等具有代表性的标准物质进行验证并与标准参考值进行了比较;对于标准物质和实际样品性状差异较大的扇贝和大虾,同时对其实际样品进行测定,进行加标回收率测试。实验结果表明,3种消解方法的消解效果均能满足日常检测工作需要,标准物质测定结果基本在参考值范围内,实际样品与标准物质的实验结果一致。但是微波消解法的测定结果在3种前处理方式中最为理想,不仅前处理过程所受环境干扰最小,同时测定结果更接近参考值,回收率在90%~102%之间。综合比较认为,微波消解法更适合扇贝、大虾、紫菜等水产品中无机元素测定的前处理要求。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6,6(3):41-48]
建立了水产品中硒的微波消解与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的测定及不确定度评定方法。采用HNO3-H2O2微波消解与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产品中硒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该方法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9,检出限为0.030 mg/kg。在0.2、0.4、0.8 mg/kg 3个加标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82.1%~87.7%,相对标准偏差为1.8%~7.8%。该方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简单易行,满足水产品中硒的检测要求,可显著提高分析效率。同时建立了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产品中硒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对测量过程中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分析和计算,得出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结果表明,该方法测定过程的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于标准曲线校准、测试过程的随机效应及样品前处理。在实际操作中可用于指导检测质量的控制,对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重要意义。[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6,6(3):49-56]
全氟烷基化合物(perfluorinated alkyl substances,PFASs)作为一类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已成为目前国内外水产品质量安全领域又一研究热点。近年来研究发现,不仅在空气、饮用水、海水、沉积物中,而且在水产品和其他食品等多种基质中均可检测出全氟烷基化合物,其中长链PFASs的检出率较高,说明其对整个生态存在明显的污染。文章综述了水产品中全氟烷基化合物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水产品中PFASs不同的前处理及检测方法,并分析水产品中PFASs检测时存在的问题,旨在为下一步探究水产品中PFASs的来源途径提供参考。[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6,6(3):5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