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食物引起的过敏性疾病发病率持续增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水产品是中国主要的致敏性食物,且东部沿海地区过敏发病率较高。已发现的水产食物过敏原有小清蛋白(parvalbumin)、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精氨酸激酶(arginine kinase)、肌钙结合蛋白(sarcoplasmic calcium-binding protein)、肌球蛋白轻链(myosin light chain)、肌钙蛋白C(troponin C)和磷酸丙糖异构酶(triosephosphate isomerase)等。水产食物过敏反应存在免疫交叉性,过敏原的抗原表位是引发过敏反应的基础,表位组成和空间构型等特征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本文着重对国内外水产食物过敏原及其抗原表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以期为水产食物过敏疾病诊断治疗和低致敏性食品开发提供指导。[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5,5(5):1-8]
腌渍是干海参加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产品品质与腌渍方式密切相关。本实验以鲜活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原料,按不同的腌渍工艺分别将其制成淡干、盐干和糖干海参,比较其在成品出成率、水发倍数、复水后干重率以及主要营养成分损失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淡干、盐干和糖干海参的成品出成率分别为7.80%、9.43%和12.11%,盐渍和糖渍处理显著提高了干海参的成品出成率;3类干参的水发倍数分别为10.61、8.47和6.33,复水后干重率分别为70.39%、56.21%和35.88%,与淡干参相比,盐干和糖干海参的水发倍数和复水后干重率明显偏低(P<0.01);淡干、盐干和糖干海参在整个加工过程中蛋白质损失率分别为11.35%、22.70%和31.03%,海参多糖损失率分别为12.66%、22.78%和31.64%,盐渍和糖渍处理造成蛋白质和海参多糖的大量损失,且糖渍比盐渍损失更大。本研究分析对比了不同类型干海参的质量差异,为海参加工工艺的选择和优化提供了参考。[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5,5(5):9-13]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日趋重视,传统纸质记录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了解食品生产全过程的需求,构建以条码技术为基础的食品可追溯体系已成当务之急。本研究将EAN码与QR码有机结合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设计出企业商品标示代码、生产过程QR码及食品安全可追溯码并成功实施于蟹肉罐头加工过程,消费者仅需通过智能终端进行食品安全可追溯码扫描,便可简便地了解所购买的蟹肉罐头产品的原料验收、清洗蒸煮、取肉挑选、封罐杀菌、包装入库和运输销售等6个步骤的食品可追溯信息。本研究将具有唯一性特点的EAN码和具有信息容量大特点的QR码联合应用于蟹肉罐头的食品可追溯体系,旨在提升蟹肉罐头的市场竞争力,并为其他水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提供参考。[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5, 5(5):14-18]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lenka)属于棘皮动物,具有很强再生能力,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养殖种类。目前相关研究集中于由于诱导或自发排后的消化道再生,但是缺乏创伤后的机体修复再生(比如尾部再生)方面的研究。本研究利用传统形态学观察和组织细胞学技术对刺参尾部再生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发现,海参尾部手术切除后,可以进行再生,约15 d基本可以完成再生。海参尾部的再生类似于脊椎动物的割处再生(epimorphosis),再生时期可以分为创伤愈合期、再生胚基期和细胞分化期3个阶段。海参尾部再生过程中发生了组织溶解、组织重塑、细胞去分化、细胞增殖、细胞迁移以及细胞再分化等现象。其中,原有的肌肉细胞呈现了典型的去分化特征:肌纤维发生了明显的片段化,进一步形成小的类间质细胞。这些细胞有两个发育方向,其中一部分细胞就近再分化为肌肉细胞,进一步发生融合形成新的肌纤维;另一部分细胞则是可能迁移到伤口附近,在那里聚集和增殖,形成再生胚基。再生胚基的细胞进一步迁移和分化形成结缔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参与皮下结缔组织的构建。另外,用Pax7抗体对再生的组织进行了荧光免疫组化反应,结果显示,再生过程中没有检测到明显的阳性信号,表明此过程中肌肉干细胞(卫星细胞)可能不起主要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阐明海参尾部再生特征,为海参养殖生产过程中正确处理和评价受伤的海参提供理论依据。[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5,5(5):19-25]。
2013年对黄河宁夏段内两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渔业水质进行了监测。选取14个监测参数,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水质进行评价,用负荷比分析主要污染物所占比例。结果表明,黄河宁夏段水体呈污染状态,主要污染物质为非离子铵、挥发酚、总氮和总磷,其对所监测物质总污染物的分担率超过70%,汞和铜呈间歇性污染。黄河宁夏段水质低于渔业水质标准,水质综合评价为污染。本研究从渔业水质角度对水质进行评价,为保护水生生物资源提供资料依据。[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5,5(5):26-30]
盐渍海参是近年来颇受人们喜爱的一种高营养、耐贮存的食品。为确保市售盐渍海参质量,保障消费者的利益,农业部曾于2007年颁布行业标准SC/T 3215—2007《盐渍海参》,由于盐渍海参加工业的不断发展,使得SC/T 3215—2007《盐渍海参》已经不符合产业实际,为此2012年对标准进行了修订,于2014年颁布了新的标准SC/T 3215—2014 《盐渍海参》。本研究在介绍盐渍海参标准基本框架的基础上,比较了SC/T3215—2014 《盐渍海参》(新标准)和SC/T 3215—2007《盐渍海参》(旧标准)的主要变化,即表现在增加了原辅材料、加工要求和原料处理方法的规定;将产品等级进行了划分,分为3个等级;增加了蛋白质、附盐的规定,修改了产品规格、盐分指标;净含量、污染物和兽药残留的规定直接引用相关标准法规规定。重点阐述了SC/T3215—2014 《盐渍海参》主要技术参数制修订的内容和依据,主要包括感官要求和水分、蛋白质、盐分等理化指标,指出新标准中规定,盐渍海参蛋白质含量为一级品≥12%、二级品≥9%、合格品≥6%;盐分含量为一级品≤20%、二级品≤22%、合格品≤25%;水分含量规定为≤65%;附盐含量不超过3.0%。研究发现,《盐渍海参》新标准从保障市场公平合理和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指导思想出发,标准科学、合理和可行性强,有助于规范盐渍海参的生产,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也便于技术监督管理等部门的管理和监督,建议在生产企业、市场监管人员及广大消费者中积极宣贯本标准。本研究可为企业和检测部门正确理解和运用SC/T3215—2014《盐渍海参》提供参考。[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5,5(5):31-37]
射流式增氧机是一种水质改良机械,能够有效改善水质,提高养殖成活率,同时还因具有结构简单、安装使用方便、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在部分地区深受渔民的欢迎,并得到广泛使用。为了制定切实可行的射流式增氧机行业标准,开展了射流式增氧机标准参数的研究。实验参考SC/T 6009—1999《增氧机增氧能力试验方法》检测程序,以直径为8.0 m的标准水池作为实验平台,在水温20 ℃,气压101.325 kPa和初始溶氧浓度为0 mg/L条件下,实验用水为清水,将3种射流式增氧机进行性能参数对比试验研究。结果发现,空载噪声、增氧能力和动力效率这几个参数变化较大,需重新确定;净浮力和绝缘电阻等安全参数用于射流式增氧机标准仍然可行。本研究将为射流式增氧机新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为规范射流式增氧机的生产企业行为和加强行业监管提供参考。[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5,5(5):38-43]
本研究建立了水产品中化学物质残留的风险排序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中国罗非鱼产品的抗生素残留案例研究。方法对抗生素风险的严重性和概率性进行评分分析,风险的严重性主要通过每日容许摄入量(ADI)和抗生素耐药性的严重程度进行表征,抗生素风险的概率性主要是通过调查发现的抗生素使用频率和监测的残留量进行表征。排序结果表明,诺氟沙星应作为罗非鱼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的最高优先危害参数,土霉素、环丙沙星和强力霉素应作为优先监测的风险参数。该方法能够对罗非鱼产品中抗生素残留进行风险排序,也可以为其他水产品中化学物质危害进行风险排序提供借鉴和参考。[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5,5(5):44-49]
为了解鳜(Siniperca chuatsi)食用含有孔雀石绿(malachite green, MG)的饵料鱼后,其体内MG及其代谢物无色孔雀石绿(leucomalachite green, LMG)的残留消除规律,以期为孔雀石绿的监管提供基础数据,本实验模拟了自然养殖条件,对饲养于池塘网箱中的鳜连续投喂10 d经1 mg/L MG溶液浸泡2 min后的鲮(Cirrhinus molitorella),投喂量为5%(m/m),于停药后0、6、12 h及1、3、6、10、15、20、30、40、50、70、90、120、150和180 d采集鳜肌肉样品,各采集点随机取6尾以上鳜,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鳜肌肉中MG和LMG的残留量。结果发现,阳性饵料鱼投喂结束后,鳜体内未检出MG,LMG残留浓度也较低,在0 h鳜肌肉中LMG的浓度为8.62 μg/kg,随后缓慢降低,10 d时鳜肌肉中检测不到LMG。本研究表明,养殖过程中,阳性饵料鱼体内的MG会通过食物链传递给鳜,造成鳜体内LMG检出,建议执法部门对鳜的饵料鱼进行监控,以确保鳜的食用安全。[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5,5(5):50-55]
镉(Cd)是水产品中常见的有毒重金属污染物,是水产品污染程度监测的重要指标。近年来的监测结果表明,贝类体内(以扇贝和牡蛎为主)的镉超标现象较为严重。镉在环境中迁移差,残留强,且具有累积和不易降解性,严重影响着水生生物产品安全,特别是贝类产品的质量安全。本文综述了镉的存在形态及其含量分布,其对贝类和人类的毒性效果,镉在贝类体内的吸收转运规律,以及镉的风险评估情况,为研究水产品中镉的安全性提供借鉴。[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5,5(5):56-60]
参照ISO/IEC Guide98-3-2008《测量不确定度表示指南》、CNAS-GL05:2011《测量不确定度要求的实施指南》及CNAS-GL06:2006《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的评估指南》,对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产预混合饲料中肌醇含量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通过建立测量模型、分析确定水产预混合饲料中肌醇的不确定度来源,其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于标准溶液、最小二乘法线性拟合曲线、定容体积、试样称量、回收率和重复测定等因素。对测量过程中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逐层分析与合成,当水产预混合饲料中肌醇含量为762 mg/kg时,得到其合成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分别为81和162 mg/kg。结果表明,实验回收率、样品重复测定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贡献最大,样品称量引入的不确定度最小,标准曲线拟合带来的不确定度也不容忽视。本研究可为使用该方法测定水产预混合饲料中的肌醇含量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5, 5(5):61-66]
通过对副溶血弧菌噬菌体 VPp1 全基因组分析,利用相似性比对数据库BLAST和序列模体数据库,初步推定该基因组的ORF31 编码内溶素,预测该开放式阅读框编码一种糖苷水解酶。预测内溶素不含信号肽、跨膜区域。从生物信息学角度推定噬菌体VPp1内溶素的裂解机制可能是联合孔蛋白协同作用裂解细菌肽聚糖。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内溶素生物学特性提供基础数据。[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5,5(5):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