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4卷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水产品高端及可持续养殖模式与质量安全管理
    宋怿,黄磊,王群,李乐,吕海燕
    2014, 4(6):1-8.
    [摘要](1127) [HTML](0) [PDF 2.11 M](1245)
    摘要:

     从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角度,分析了制约中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并对水产品高端及可持续的养殖模式提出了框架性的建议:抓重点品种,以实现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为导向,从生产经营者自控和政府监控两个层面入手,提高规模化、组织化及标准化水平,实行全产业链源头控制、过程控制为核心,制定优惠政策,引导产业可持续发展。[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4,4(6):1-8]

    2  中国罗非鱼质量安全现状调查分析
    程波 李乐 康铜 黄磊 宋怿
    2014, 4(6):9-15.
    [摘要](1055) [HTML](0) [PDF 878.75 K](1510)
    摘要:

     罗非鱼是中国水产业中最具国际竞争实力的品种,近年受出口贸易竞争和链球菌病爆发的影响,产业可持续发展不容乐观,罗非鱼质量安全容易被忽视。本调查依托罗非鱼产业技术体系,围绕罗非鱼养殖质量安全问题,深入到体系各岗位、试验站和养殖示范基地详细了解情况,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和养殖场实地走访座谈等形式,对罗非鱼质量安全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分析。发现药物残留超标,保水剂、臭氧和CO超标,致病微生物超标和产品腐败等是导致中国罗非鱼产生质量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影响罗非鱼质量安全的根本原因是鱼贱伤渔;间接原因是病害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针对问题,提出中国罗非鱼产业应朝着养殖生产规模化、管理过程组织化、养殖技术常态化、养殖过程标准化和养殖产品品牌化的“五化”方向发展的建议。本调查旨在为促进罗非鱼质量的不断提升,推动产业健康良性发展提供指导。[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4,4(6):9-15]

    3  硝基呋喃类在水产品及其养殖环境中的消解规律研究进展
    王群,吕海燕,宋怿
    2014, 4(6):16-21.
    [摘要](955) [HTML](0) [PDF 688.69 K](1255)
    摘要:

     药物残留已成为影响中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的监测结果发现,禁用药物尤其是硝基呋喃的残留在某些品种上有明显上升的趋势。本文通过分析硝基呋喃在鳜、乌鳢、大菱鲆、海参和河蟹中的使用现状,概述了硝基呋喃在水产养殖动物体内和环境中的残留规律,分析了药物残留的特点和原因,提出了监管建议,以期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和研究提供依据。[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4,4(6):16-21]

    4  三种常用萃取剂对罗非鱼组织中两种磺胺类药物的萃取效果比较
    王伟利 罗理 姜兰 鞠晶 肖贺
    2014, 4(6):22-26.
    [摘要](1045) [HTML](0) [PDF 754.10 K](1473)
    摘要:

     乙酸乙酯、乙腈和二氯甲烷是动物组织中磺胺类药物残留的常用萃取剂,但对于三者对磺胺类药物的回收效果,现有文献报道差异较大。本研究以磺胺嘧啶(SD)和磺胺间甲氧嘧啶(SMM)两种国标水产磺胺类药物为实验对象,分别在罗非鱼组织中(肌肉和血浆)加标0.5 μg/g(mL),并分别使用乙酸乙酯、乙腈和二氯甲烷进行萃取,利用HPLC紫外方法检测。结果表明,乙腈萃取法的回收率最高,沉淀效果也最为理想,肌肉中SD和SMM的回收率分别为84%和87%,血浆中SD和SMM的回收率分别为88%和96%;乙酸乙酯萃取的回收率次之,分别为肌肉中78%和79%和血浆中89%和95%;二氯甲烷回收率最低,分别为肌肉中61%和67%和血浆中77%和80%。比较上述三种萃取剂的萃取结果,乙腈与乙酸乙酯萃取方法各有优劣,乙腈具有回收率高,对于血浆样品处理简便的优点,但提取液浓缩耗时较长,且毒性较大,成本较高;乙酸乙酯具有回收率高、杂质少和浓缩快速的优点;二氯甲烷回收率最低,且存在样品沉淀不完全的缺点。综合操作便捷程度及回收率,建议肌肉组织中的磺胺类药物使用10倍体积的乙酸乙酯萃取,并使用HLB固相萃取小柱进行净化;而血浆中的磺胺类药物,使用3倍体积的乙腈萃取可以达到理想的回收率。本研究比较了三种常用萃取剂对两种磺胺类药物的萃取效果,提出了适用不同样品(血浆和肌肉)的萃取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和浓缩快捷的优点。该方法适用于药物残留检测及相关研究中使用。[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4,4(6):22-26]

    5  应用斑点酶联免疫法快速检测创伤弧菌
    古小莉 李刘冬 陈洁文 黄珂 陈悦鑫
    2014, 4(6):27-31.
    [摘要](955) [HTML](0) [PDF 955.09 K](1397)
    摘要:

     建立了斑点酶联免疫(Dot-ELISA)技术检测创伤弧菌的方法。结果表明,创伤弧菌免疫血清最佳工作浓度为1∶100,酶标抗体最佳工作浓度为1∶1 600。Dot-ELISA法对创伤弧菌具有高的特异性,它与多株致病菌均无交叉反应,其对创伤弧菌的最低检测阈值为103CFU/mL。应用Dot-ELISA与常规鉴定法分别对人为污染创伤弧菌样品及贝类样品进行检测,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Dot-ELISA方法具有快速、经济和可用肉眼直接判定结果等优点,适合在基层单位推广应用。[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4,4(6):27-31]

    6  液液微萃取技术在原子光谱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王许诺,柯常亮,陈成桐,王增焕
    2014, 4(6):32-41.
    [摘要](1060) [HTML](0) [PDF 773.24 K](1347)
    摘要:

     在复杂样品处理和痕量金属测定中,液液萃取是广泛采用的分离净化与富集技术。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型的微萃取技术。本文对原子光谱分析中比较常用的液液微萃取技术进行了评述,介绍了浊点萃取、单滴微萃取和分散液液萃取等新型绿色微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列举了其在微量金属元素检测中的部分应用实例。同传统的萃取技术相比,液液微萃取用于痕量金属元素检测,操作简单、快速,有机溶剂用量少,对人体危害小,对环境污染小,同时又有极高的萃取效率和很大的富集倍数,具有更低的检出限和更高的灵敏度,是环境友好的绿色萃取技术。[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4,4(6):32-41]

    7  底播菲律宾蛤仔养殖区的质量安全环境风险评估
    崔正国,陈碧鹃,曲克明,夏斌,梁峻,赵学伟
    2014, 4(6):42-49.
    [摘要](891) [HTML](0) [PDF 3.47 M](1157)
    摘要: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利用2010年3、6、8和11月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对胶州湾红岛、红石和二养3个养殖区的底播菲律宾蛤仔的质量安全环境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胶州湾菲律宾蛤仔质量安全环境风险水平较高。3月份红岛、6月份红石崖、8月份红石崖和红岛均为四级,具有高度风险水平,引起风险水平较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致病微生物。对于不同因子的风险水平,菲律宾蛤仔体内致病微生物(44.59±16.56)>重金属(4.15±6.27)>持久性有机物(2.57±4.25)>贝毒(0);沉积物中致病微生物(43.67±15.66)>持久性有机物(2.59±2.43)>重金属(0);海水中致病微生物(49.33±9.62)>重金属(2.07±2.75)>持久性有机物(0.64±1.67)。胶州湾菲律宾蛤仔质量安全环境风险水平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8月(66.50±9.13)>6月(56.67±8.25)>3月(54.02±10.17)>11月(45.47±5.98)。对不同养殖区域,红岛、红石和二养3个养殖区的菲律宾蛤仔质量安全环境风险水平无显著性差异。模糊层次分析在环境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将为制定渔业环境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4,4 (6):42-49]

    8  莱州湾渔业水域水环境质量评价
    沈公铭,黄经献,黄瑛,赵炳然,罗建波,冯庚菲,李应仁
    2014, 4(6):50-58.
    [摘要](830) [HTML](0) [PDF 2.77 M](1130)
    摘要:

     根据2009—2011年莱州湾渔业水域的环境监测调查数据,按照中国相关的环境质量标准,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有机污染指数和生物多样性指数来评价水环境质量。结果表明,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有机污染指数法评价显示莱州湾调查水域的水环境质量稳定性较差;其中2009年和2011年评价结果为严重污染,2010年为较清洁;水体污染主要体现在氮和磷的超标。同时,利用生物多样性指数进行评价的结果与实际环境状况不一致,即调查水域为严重污染时,多样性指数依旧较高。建议利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开展环境质量评价时,应结合其他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4,4 (6):50-58]

    9  对虾养殖环境中镰孢菌的产毒特性分析
    黄展锐,莫冰,王雅玲,孙力军,徐德峰,钟赛意,聂芳红
    2014, 4(6):59-64.
    [摘要](914) [HTML](0) [PDF 1.23 M](1238)
    摘要:

     采用镰孢菌选择性培养基,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环境中的海水、沉泥、饲料和对虾中分离镰孢菌并进行形态学鉴定。镰孢菌分离株经产毒培养,毒素抽提后,采用薄层层析法进行快速初步筛选,接着对毒素产物进行LC-MS/MS验证,同时阐明对虾养殖环境中产T-2毒素镰孢菌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对虾养殖环境中共分离出镰孢菌257株,其中饲料中的占26.8%(69/257);沉泥中的占62.6%(161/257);水样中的占6.2%(16/257);对虾体内的占6.2%(11/257)。形态学鉴定表明它们主要为以下4种镰孢菌,比例分别为串珠镰孢菌(Fusarium moniliforme)占11.7%(30/257);梨孢镰孢菌(F. poae)占5.4%(14/257);尖孢镰孢菌(F. oxysporum)占9.7%(25/257);拟枝孢镰孢菌(F. sporotrichioides)占6.6%(17/257);未鉴定种占66.5%(171/257)。薄层层析法发现产毒镰孢菌占10.6% (5/47)。经LC-MS/MS法检测,发现产生的主要毒素为T-2毒素,此外还有未知毒素。本研究为对虾镰孢菌病的有效控制提供基础数据。[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4,4(6):59-64]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